會員登入    
 + 註冊新帳號
文章類別

展開 | 闔起

計畫簡介
   長久以來,社會階層、語言以及家庭之間的種種文化因素,使得臺灣原住民在教育過程中遭受極大的阻礙(姜添輝,1997)。原住民中小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其生活的社區文化背景與一般主流社會的中小學生有極大的差距(譚光鼎、林明芳,2002)。陳伯璋(1998)分析原住民教育學門中課程與教學的研究項目,建議應加強如何從原住民中小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發展改進臺灣原住民中小學課程與教材的研究;中小學課程目標與教材設計上,應充分尊重文化差異,採取多元文化的型態。目前在社會科等非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已有一些多元文化取向的課程研發;而本計劃則是致力於發展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發展出一套適合原住民學童的課程發展原則與課程。

   原住民的世界觀與一般學校的科學教科書所隱含的世界觀之間的衝突,導致原住民科學學習的困難(傅麗玉,1999)。學生需要教師的教學與教材的引導,從生活經驗逐步進入科學領域的經驗,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科學學習。然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通常已經接受過科學或科技訓練,對於科學知識與科學現象的理解已經不同於原住民中小學生,且相關研究顯示出科學教師與原住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相當的落差,教師與學童之間文化背景的隔閡足以造成原住民兒童科學概念不清(熊同鑫,1998)。原住民學校的教師與原住民中小學生的世界觀亦有相當大的不同,原住民學校教師對於學校所在地的部落文化與生活經驗,未必隨著在部落教學年資的增長而有更深的瞭解(傅麗玉,2001)。

   目前原住民中小學各科專任師資仍普遍不足,原住民學校由於多屬小規模學校,人員編制少,大多數教師除了在教學上的負擔之外,還要兼辦繁瑣的行政業務(傅麗玉,1999),加以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教師很難有機會參與平地所辦的各項在職進修研習,課程教材資訊的來源也十分有限。在此情況下,無論是山區原住民學校或是都市學校面對原住民學生,極可能因無法顧及或根本沒有察覺原住民學生的文化背景與其科學學習的關連,且缺法培養發展教材設計的能力,而造成無法發展出適合原住民學童的中小學科學課程。

   因此,透過多元化的課程發展原則,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存共榮之目的,亦可幫助教師達成教育的理想:促進所有學生知能、社會與個人的發展,使每位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全體的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便在自己的微型文化、其他微型文化、國家巨型文化及全球社區中發揮應有的功能。總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整體目標是世界和諧,使我們和不同族群的人能和平地共存於世界,並且在過程中提升個體的批判反省能力,建立社會行動,進行社會改革,並實踐社會正義。